隨著影視行業的發展,國內劇集市場的競爭正在日漸白熱化。
但立足國際市場本身,海外市場依然是一片藍海,一塊“肥肉”。因此,國產劇出海似乎不僅是一種政策引導下的言出必行,更成為了影視創作者們的“兵家必爭之地”。
01
出海動作頻頻,劇集類型也逐漸豐富
①國內影視出口額也發生變動,近幾年逐步上升
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除2013年外,自2008年以來國產劇出口數量和出口總額總體上保持了波動上升態勢,顯然,影視出口還有廣闊的市場空間。
②國產劇出海比例在逐步增加,題材豐富多樣
與早期歷史正劇、武俠劇等古裝題材在海外視頻網站受歡迎的情況相比,目前能夠引起海外關注的劇集類型已經逐漸豐富了起來。古偶劇、都市言情劇、小甜劇成為了海外觀眾們的新寵。

02
出海水土不服,或是被翻譯拉跨了嗎
國產劇“出海”是好事,但客觀來看,近幾年頻繁出口被翻拍的國產劇,真到了彰顯文化自信、為國劇代言的水平嗎?
《甄嬛傳》請的是美國的翻譯人員,但翻譯過程中,“一丈紅”被翻譯成了“The scarlet red”,而孫儷成了“betty sun”,成了不少海外觀眾難以理解的詞匯。
尤其在網上看到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》的劇名翻譯:“The Story of Ming Lan”,真的笑出了聲。“The Story of XXX”這翻譯也太太太省事了吧!雖然跟劇名沒多大關系,但好像總不會出錯,套到哪個劇里都能用的通。
《陳情令》翻譯成 The untamed,感覺和中文名字沒有特別直接的關系,但是和劇的主題也還算是契合,還可以勉強接受。
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不同題材的電視劇展現的是不同的文化,不同地區的外國人偏好也有所不同。海外觀眾對國產劇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壁壘,好的國產劇翻譯既要體現作品內容又要兼顧商業效果,要做到兩者的平衡,需要譯者對于作品既有深刻的理解又能做到創造性的提煉,只能說每一位好的譯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大神呀!
03
做好出海翻譯,文化認同是重中之重
提到國產影視劇出海,國人總是最擔心翻譯的問題。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,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里最不被重視的一環。雖說國產劇已經做好了抱團走出去的準備,但引發的全民追劇熱潮基本也只限制在東南亞圈子范圍內,因東亞泛文化圈文化習性相近。如果想要再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,必須要與整個國際接軌,立足出海大趨勢,進軍方向瞄準歐美市場。

這一步并不好走,國產劇出海面對的不再是國內觀眾群體,而是國際范圍內的觀眾人群,每個地區的觀眾人群習慣喜好都是不一樣的,接受度存在很大的差異性。因此,在國產劇出海的過程中,精準的翻譯是盡可能降低文化差異的關鍵。要想成功“出海”,除了要講好故事本身的內容以外,也需要在劇情設計、故事邏輯、鏡頭運用等方面進行國際化語言的創作,讓海外觀眾真正讀懂國劇品質,才能促進國劇的影響力。